IPO上市账务处理实际上也是按照会计准则和税收法律法规规等进行会计处理的,在处理过程中以下十大财务问题在IPO上市过程中非常重要,甚至决定了上市的成败,仅供参考。
1、收入确认
收入确认是财务核算的核心,也是上市审核的重中之重。不管是过去的风险报酬转移还是现在的权利义务转移,内在逻辑保持一致。
一般来说都是在产品已经交付客户并验收合格后确认收入实现,同时需要保留协议、出库单、发运凭证、签收单、验收凭证等作为支持性证据。
实践中,监管机构关注的重点包括收入确认政策是否符合规定与企业业务模式、收入的真实性、终端销售情况(若存在经销商或代理商)、收入确认时点恰当性(是否存在跨期)、销售定价政策、验收要求、付款(信用)政策、期后回款情况、与收入确认有关的内控有效性等。
很多拟上市企业都需要完善销售制度、梳理销售流程、制定流转单据、保留相关凭证,其中取得客户验收单据成为很多企业操作的难点。
2、成本核算
IPO上市要求成本核算的非常细致,信息披露涉及到分业务、分行业、分产品、分地区等,因而基本都需要具体核算到每一个订单。
实践中,监管机构关注的重点包括成本核算流程、核算方法、成本的完整性、准确性和及时性、制造费用的归集、具体构成及分摊方法、原材料采购价格情况、料工费占比及与同行业比较、单位成本变动的原因、生产人员的具体职责、部门构成、人数及变化情况、人均薪酬及比较情况、生产人员与经营规模的匹配性、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等。
对于很多拟上市企业,特别是制造业企业而言,成本核算到订单或最终明细比较困难,很多时候都需要重新梳理生产流程、增加人手,以保证财务核算的准确性。
3、研发支出
对企业而言,增加研发支出总额有利于公司达到高企要求或增加所得税加计扣除,同时,研发费用资本化有利润增加利润。
注册制实施前,受监管政策影响,研发费用资本化的IPO企业很少,注册制实施后虽然数量有所增加,但依然审核较为严格。
实践中,监管机构关注的重点包括研发支出相关制度及划分标准(是否存在生产成本与研发费用混同情况)、研发费用的部门构成、研发人员人数变化情况、研发人员薪资水平与同行业、同地区公司比较情况、研发费用的具体构成及变动的原因、研发费用率与同行业比较及差异原因、研发领料和将材料投入研发活动过程的会计核算方法、委托外部研发的基本情况、合作背景、合作的具体方式、合同协议的主要内容、合同金额、付款方式、付款进度、合作形成的主要成果、主要成果的归属权、预计未来合作情况、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导致税收优惠及对公司利润的影响、研发项目咨询费的具体构成与内容、研发费用资本化的标准及执行情况等。
企业想要上市,完善研发制度、梳理研发部门成为必然。对于存在兼职研发人员的企业,需要准确记录工时,才能核算研发支出。
4、股权激励
很多拟上市企业都会给员工做股权激励,从股票来源区分有增发和老股转让,从持股形式区分有直接持股和间接持股。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股权激励的股票授予价格与市场价格的差异需要计入成本费用(借:成本、费用贷:资本公积)。
近年来监管机构非常关注股权激励的财务核算问题,甚至很多企业因此构成了否决原因之一。
实践中,监管机构关注的重点包括股权激励的模式、人员范围及分配股份数量标准、出资方式和资金来源、股份锁定期、持股平台的管理模式与决策程序、股份支付费用的计算过程、主要参数及设定依据、市场价格的确定依据及合理性、股权激励退出机制、终止原因及影响(如有)、设立两个持股平台的原因及区别(如有)、非员工入股的原因及合理性(如有)、客户或供应商入股会计处理的合理性(如有)等。
建议拟上市企业尽量在引入外部投资机构之前操作股权激励,从而尽可能的降低股份支付的费用。
另外,建议企业聘请中介机构设计股权激励方案,并严格按照会计准则进行会计处理(该计成本费用就进成本费用,以免因小失大)。
5、减值准备
近年来,监管机构特别关注拟上市企业资产减值问题,除了常见的往来款减值和存货跌价准备外,还扩展到固定资产减值、在建工程减值、商誉减值、其他非流动资产减值等等。
实践中,监管机构关注的重点包括减值政策、减值测算过程、连续亏损子公司子公司、暂时闲置资产是否应该计提减值、减值准备是否充分,减值期间是否匹配等。
建议拟上市企业期末认真梳理现有资产,准确计提减值准备,特别是闲置的固定资产、滞销的存货以及大额商誉等。
6、职工薪酬
很多拟上市企业都有通过压低员工薪酬包装业绩的冲动,因而监管机构近年来非常关注职工薪酬水平是否合适,几乎成为标配问题。
实践中,监管机构关注的重点包括职工薪酬的变动原因、人均薪酬及与同地区、同行业比较情况、薪酬水平的合理性、不同类别员工计入哪些科目、是否存在账外列支(关联方承担)职工薪酬、是否存在多计少计人工成本在各年度调节利润的情形等。
建议拟上市企业合理确定员工薪酬水平,并根据其工作职责计入恰当的会计科目和会计期间。
7、资金往来
不管现金收支、个人卡、第三方回款、与关联方或其他第三方非经营性资金往来等都会引起监管机构的高度关注。
实践中,监管机构关注的重点包括如此操作的原因、必要性、合理性、是否符合行业惯例、自身经营模式和特点、相关内容及交易对手方情况、销售收入的勾稽关系和可验证性、是否存在体外循环或虚构业务情形、内控制度及执行情况、涉税情况、整改及后续发生情况等。
建议拟上市企业制定明确的整改方案和时间表,尽快清理不规范的资金往来;如果可能的话,清理到零才是最好的选择。
另外,提醒注意实际控制人、控股股东、董监高与财务人员及其直系亲属等申报期内的个人账户都要核查,需要在启动上市前尽快规范。
8、资产重组
很多拟上市企业会在上市申报前进行资产重组,包括同一控制下合并、清理不相关资产、收购外部资产或公司等。
实践中,监管机构关注的重点包括资产重组的过程、背景、作价的依据是否合理公允、对价支付情况、会计处理是否恰当、主营业务稳定性、相关协议中关于业务、资产、人员安排的主要内容等。
拟上市企业重组达到一定比例需要运行一定年限方可申报(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最多一年,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最多2-3年),而股权代持还原一般不能认定为实际控制人未发生变更,所以建议有上市计划的企业尽早操作资产重组(操作税负成本也会低一些)。
9、关联交易
关联交易一直是监管审核重点,过去30%的红线虽然已经取消,但实践中关联交易比例过高依然会构成上市的障碍。
实践中,监管机构关注的重点包括关联交易管理制度、关联交易的必要性、合理性、价格公允性、程序合规性、关联方非关联化的原因及合理性、后续交易与资金、人员往来情况、对独立性的影响、关联方往来款期后回款情况、是否存在公司关联方替公司承担成本、费用的情况等。
建议拟上市企业尽量独立面向市场开展业务,尽量降低关联交易;对于必须发生的关联交易,保证程序合规、价格公允,相对其他独立第三方没有任何利益输送(比如信用政策不一致)。
10、毛利率
通过毛利率可以作为抓手挖掘企业很多深层次问题,因而毛利率几乎是IPO审核过程中必问问题。
实践中,企业毛利率相对同行业过高或者相对自身历史情况逐渐升高,监管机构会质疑企业财务造假;企业毛利率相对同行业过低或者相对自身历史情况逐渐降低,监管机构会疑虑企业竞争优势和持续经营能力;毛利率较高或较低都需要解释原因,毛利率稳定或变动幅度较大也都需要解释原因;即使没有异常也要分产品、地区、客户,详细对毛利率进行分析(具体到产品定价及变化、所有产品成本明细、用量及价格变化等)。
扎实细致的财务核算是回复毛利率问题的基础,建议所有拟上市企业做好财务基础工作,并保存好原始资料,以便应对上市过程中严苛的审核。
-
微信客服

微信号:ketang7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