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 > 两个月备考初级考试有把握考过吗
 
qqpanhua
发表于 7天前    类别: 初级会计实务
阅读57/ 回复2
两个月备考初级考试有把握考过吗
收藏
0
分享到:
共2条回答
这要看你的实际情况了,如果有一定的基础,两个月全部精力用于初级考试,还是有希望的。这里提供些资料供你参考,祝你成功: 初学会计的考生,首次碰到会计分录的时候,估计是两眼发黑,脑中只有三个字:这是啥? 会计分录,是对每项经济业务列示出应借、应贷的账户名称(科目)及其金额的一种记录。会计分录由应借应贷方向、相互对应的科目及其金额三个要素构成。 会计分录按照所涉及账户的多少,分为简单会计分录和复合会计分录。即会计分录是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如果不懂,请继续往下看。 借贷记账法起源于13世纪的意大利,在清朝末期的光绪年间从日本传入中国。在各种复式记账法中,借贷记账法是产生最早,并在当今世界各国应用最广泛、最科学的记账方法。目前,我国的企业、事业单位会计记账都采用借贷记账法。 借贷记账法,是以“借”、“贷”作为记账符号,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账户中,对每一项经济业务以相等的金额全面进行记录的一种复式记账方法。它的主要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记账符号 记账符号反映的是各种经济业务数量的增加和减少。 (一)“借”和“贷”是抽象的记账符号 借贷记账法是以“借”和“贷”作为记账符号,用以指明记账的增减方向、账户之间的对应关系和账户余额的性质等。 而与这两个文字的字义及其在会计史上的最初含义无关,不可望文生义。“借”和“贷”是会计的专门术语,并已经成为通用的国际商业语言。 (二)“借”和“贷”所表示的增减含义 “借”和“贷”作为记账符号,都具有增加和减少的双重含义。“借”和“贷”何时为增加、何时为减少,必须结合账户的具体性质才能准确说明。 资产类,费用类是“借”增“贷”减,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收入类是“借”减“贷”增。 根据会计等式“资产+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可知,“借”和“贷”这两个记账符号对会计等式两方的会计要素规定了增减相反的含义。 2账户设置 在借贷记账法下,账户的设置基本上可分为资产(包括费用)类和负债及所有者权益(包括收入)类两大类别。 资产类账户的借方登记增加额,贷方登记减少额,一般为借方余额(账户余额一般在增加方,下同)。 资产类账户的期末余额公式为:期末借方余额=期初借方余额十本期借方发生额一本期货方发生额 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类账户的贷方登记增加额,借方登记减少额,一般为贷方余额。 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类账户的期末余额公式为:期末货方余额=期初货方余额+本期货方发生额一本期借方发生额。 双重性质账户的结构如下: 由于“借”、“贷”记账符号对会计等式两方的会计要素规定了增减相反的含义,因此,可以设置既有资产性质的账户,又有负债性质的具有双重性质的账户。比如,“收账应款”和“预收账款”可以合并为一个账户,“应付账款”和“预付账款”也可以合并为一个账户。 双重性质账户的性质不是固定的,应根据账户余额的方向来判断。如果余额在借方就是资产类账户,如果余额在贷方就可确认为权益类账户。具有双重性质的账户只是少数,绝大多数账户的性质仍是固定的。 3记账规则 记账规则,是指运用记账方法正确记录会计事项时必须遵守的规律。记账规则是记账的依据,也是对账的依据。 (一)记账规则的内容 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是:“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 (二)记账规则的应用 记账规则也称为借贷平衡原理,可以检验会计分录、过账、结账等一系列会计处理的正确性。以编制会计分录为例说明记账规则的应用。 1、会计分录的格式 记账凭证中最主要的内容是会计分录。所谓的会计分录,就是指对某项经济业务应记人账户的名称、借贷方向和增减金额多少的记录。会计分录是记账凭证的简化形式,有时也被称为“记账公式”。 会计分录的一般格式是: 借:现金 1 000 贷:银行存款 1 000 2、会计分录的分类 会计分录按所涉及账户的多少,可分为简单分录和复合分录两种。简单分录为一借一贷,复合分录为一借多贷,多借一贷,多借多贷。 采用借贷记账法,根据记账规则登记每项经济业务时,在有关账户之间就发生了应借应贷的相互关系,账户之间的这种相互关系,叫做账户的对应关系。发生对应关系的账户,叫做对应账户。 简单分录只涉及两个账户,复合分录涉及两个以上的账户。实际上,复合分录是由若干个简单分录合并组成的。 对于初学者来说,学习借贷记账法的难点是,“借”和“贷”不能单一地表示账户内容的增加和减少。其实,这个难点并不难克服,只要能熟记“借”和“贷”所表示的增减含义,再进行适量的有针对性的练习,就完全可以掌握。 我们应该明确,在借贷记账法下,将“借”和“贷”这两个记账符号全都赋予了增加和减少的双重含义,才使得借贷记账法具有上述优点,从而成为最科学的复式记账方法。
2020-04-05 09:56:53  只看该作者
收藏!初级会计税法计算公式!各种税的计算公式 1、增值税 1)一般纳税人 应纳税额=销项税额-进项税 销项税额=销售额×税率(此处税率为13%) 组成计税价格=成本×(1+成本利润率) 组成计税价格=成本×(1+成本利润率)÷(1-消费税税率) 2)进口货物 应纳税额=组成计税价格×税率 组成计税价格=关税完税价格+关税(+消费税) 3)小规模纳税人 应纳税额=销售额×征收率 销售额=含税销售额÷(1+征收率} 2、消费税 1)一般情况 应纳税额=销售额×税率 不含税销售额=含税销售额÷(1+增值税税率或征收率) 组成计税价格=(成本+利润)÷(1-消费税率) 组成计税价格=成本×(1+成本利润率)÷(1-消费税税率) 组成计税价格=(材料成本+加工费)÷(1-消费税税率) 组成计税价格=(关税完税价格+关税)÷(1-消费税税率) 2)从量计征 应纳税额=销售数量×单位税额 3、关税 1)从价计征 应纳税额=应税进口货物数量×单位完税价×适用税率 2)从量计征 应纳税额=应税进口货物数量×关税单位税额 3)复合计征 应纳税额=应税进口货物数量×关税单位税额+应税进口货物数量×单位完税价格×适用税率 4、企业所得税 应纳税所得额=收入总额-准予扣除项目金额 应纳税所得额=利润总额+纳税调整增加额-纳税调整减少额 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税率 月预缴额=月应纳税所得额×25% 月应纳税所得额=上年应纳税所得额×1/12 5、个人所得税 1)工资薪金所得 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使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2)稿酬所得 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使用税率×(1-30%) 3)其他各项所得 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使用税率 6、其他税收 1)城镇土地使用税 年应纳税额=计税土地面积(平方米)×使用税率 2)房地产税 年应纳税额=应税房产原值×(1-扣除比例)×1.2% 或年应纳税额=租金收入×12% 3)资源税 年应纳税额=课税数量×单位税额 4)土地增值税 增值税=转让房地产取得的收入-扣除项目 应纳税额=(每级距的土地增值额×适用税率) 5)契税 应纳税额计税依据×税率 应纳税额的计算公式 1、增值税计算方法 1)直接计税法 应纳增值税额=增值额×增值税税率 增值额=工资+利息+租金+利润+其他 增值项目-货物销售额的全值-法定扣除项目购入货物金额 2)间接计税法 扣除税额=扣除项目的扣除金额×扣除税率 ①购进扣税法 扣除税额=本期购入扣除项目金额×扣除税率+已由受托方代收代缴的税额 ②实耗扣税法 扣除税额=本期实际耗用扣除项目金额×扣除税率+已由受托方代收代交的税额 一般纳税人应纳增值税额 一般纳税人应纳增值税额=当期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 ①销项税额=销售额×税率 销售额=含税销售额/(1+税率) 组成计税价格=成本×(1+成本利润率) ②进项税额 不得抵扣的进项税额=当月全部进项税额×当月免税项目销售额、非应税项目营业额合计/当月全部销售额、营业额合计 小规模纳税人应纳增值税额 小规模纳税人应纳增值税额=销售额×征收率 销售额=含税销售额/(1+征收率) 销售额=含税收入(1+增值税征收率) 进口货物应纳增值税额 进口货物应纳增值税额=组成计税价格×税率 组成计税价格=关税免税价格+关税+消费税 2、消费税额 1)从价定率的计算 实行从价定率办法计算的应纳消费税额=销售额×税率 ①应税消费品的销售额=含增值税的销售额/(1+增值税税率或征收率) ②组成计税价格=(成本+利润)/(1-消费税率) ③组成计税价格=(材料成本+加工费)/(1_消费税率) ④组成计税价格=关税完税价格+关税+应纳消费税税额 ⑤组成计税价格=(关税完税价格+关税)/(1-消费税税率) 2)从量定额的计算 实行从量定额办法计算的应纳消费税额=销售数量×单位数额 3、企业所得税额 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税率 应纳税所得额=收入总额-准予扣除项目金额 应纳税所得额=利润总额+(-)税收调整项目金额 利润总额=收入总额-成本、费用、损失 1)工业企业应纳税所得额公式 工业企业应纳税所得额=利润总额+(-)税收调整项目金额 利润总额=营业利润+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营业利润=产品销售利润+其他业务利润-管理费用-财务费用 产品销售利润=产品销售收入-产品销售成本-产品销售费用-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 其他业务利润=其他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成本-其他销售税金及附加 本期完工产品成本=期初在产品自制半成品成本余额+本期产品成本会计-期末在产品自制半成品成本余额 本期产品成本会计=材料+工资+制造费用 2)商品流通企业应纳税所得额公式 应纳税所得额=利润总额+(-)税收调整项目金额 利润总额=营业利润+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营业利润=主营业务利润+其他业务利润-管理费用-财务费用-汇兑损失 商品销售利润=商品销售净额-商品销售成本-经营费用-商品销售税金及附加 商品销售净额=商品销售收入-销售折扣与折让 3)饮服企业应纳税所得额公式 应纳税所得额=利润总额+(-)税收调整项目金额 利润总额=营业利润+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营业利润=经营利润+附营业务收入-附营业务成本 经营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费用-营业税金及附加 营业成本=期初库存材料、半成品产成(商)品盘存余额+本期购进材料、商品金额金额-期末库存材料、半成品、产成(商)品盘存余额 4、个人所得税额 1)工资、薪金所得 工资、薪金所得应纳个人所得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应纳税所得额=每月收入额-800 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应纳税所得额=(不含税所得额-速算扣除数)/(1-税率) 2)个体工商户 应纳所得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①将当月累计应纳税所得额换算成全年应纳税所得额 全年应纳税所得额=当月累计应纳税所得额×12/当月累计经营月份数 ②计算全年应纳所得税额 全年应纳所得税额=全年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③计算当月累计应纳所得税额 当月应纳所得税额=全年应纳所得税额×当月累计经营月份数/12 ④计算本月应纳所得税额 本月应纳所得税额=当月累计应纳所得税额-累计已缴所得税额 5、城市建设维护税 应纳城市维护建设税额=(产品销售收入额+营业收入额+其他经营收入颔)×地区适用税率 应补交税额=实际营业收入额×地区适用税率-已纳税额 应退税额=已交税额-核实后的应纳税额 6、资源税额应纳税额=课税数暈×单位税额7、车船税 1)乘人车、二轮摩托车、三轮摩托车、畜力车、人力车、自行车等车辆的年应纳税额的计算公式 年应纳税额=车辆拥有量×适用的年税额 2)载货车年应纳税额的计算公式 年应纳税额=载货汽车净吨位×适用的年税额 3)客货两用的车应纳税额的计算公式 年应纳税额=载人部分年应纳税额+载货部分年应纳税额 载人部分年应纳税额=载人车适用年税额×50% 载货部分年应纳税额=载货部分的净吨位数×适用的年税额 4)机动船应纳税额的计算公式 机动船年应纳税额=机动船的净吨位×适用的年税额 5)非机动船应纳税额=非机动船的载重吨位×适用的年税额 6)新购买的车辆按购期年内的余月数比例征收车船税计算公式 新购买车船应纳车船税额=各种车船的吨位(或辆数)×购进起始月至征期终了的余月数/征期月数 补交本期漏报漏缴税额=漏报漏缴车船税的数量(或净吨位、载重吨位)×适用税额/按规定缴库的次数 补交本期少交的税款=[应缴车船税的数量(或净吨位、载重吨位)×适用税额/按规定缴库的次数]-已缴税款 退还误交的税款=已缴的误交税款 退还应计算错误而多交的税款=已入库的税款-重新核实后的应纳税额 房产税额年应纳房产税税额=房产评估值×税率 月应纳房产税税额=年应纳房产税额/12 季应纳房产税税额=年应纳房产税额/4 8、土地使用税额 年应纳土地使用税税额=使用土地的平方米总数×每平方米土地年税额 月或季应纳土地使用税税额=年应纳土地使用税额/12(或)4 9、印花税额 1)购销合同应纳印花税的计算应纳税额=购销金额×3/1000 2)建设工程勘察设计合同应纳印花税的计算 应纳税额=收取的费用×5/10000 3)加工承揽合同应纳印花税的计算 应纳税额=加工及承揽收入×5/10000 4)建筑安装工程承包合同应纳印花税的计算 应纳税额=承包金额×3/10000 5)财产租赁合同应纳印花税的计算 应纳税额=租赁金额×1/1000 6)仓储保管合同应纳印花税的计算 应纳税额=仓储保管费用×1/1000 7)借款合同应纳印花税的计算 应纳税额=借款金额×0.5/1000 8)财产保险合同应纳印花税的计算 应纳税额=保险费收入×1/1000 9)产权转移书据应纳印花税的计算 应纳税额=书据所载金额×6/10000 10)技术合同应纳印花税的计算 应纳税额=合同所载金额×3/10000 11)货物运输合同应纳印花税的计算 应纳税额=运输费用×5/10000 12)营业账簿应纳印花税的计算 ①记载资金账薄应纳印花税的计算公式 应纳税额=[(固定资产原值年初数-上年已计算缴纳印花税固定资产原值)+(自有流动资金年初数-上年已计算缴纳印花税自有流动资金总额)]×5/10000 ②其他账簿应纳税额的计算,其公式为:应纳税额=证照件数×5 10、关税 1)进口关税应纳税额的计算 其公式为:应纳关税税额=完税价格×进口税率 完税价格=离岸价格+运输费、保险费等=国内批发价/(1+进口税率+费用和利润率(20%)) 2)出口关税应纳税额的计算 其公式为:出口关税应纳税额=完税价格×出口税率 完税价格=离岸价格/(1+出口税率) 好了,上述仅供参考,具体以最新的相关信息资料为准。